鲁道夫·希法亭认为是将金融资本主义一词带入公众视野的第一人,他在1910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信托、银行和垄断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列宁将其纳入了他在战时对帝国主义关系的分析中。[15]列宁得出的结论是,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 [16]对于第三国际,“金融资本主义专政”一词[17]成为常规。
以这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金融资本主义被看作是工业资本主义的辩证产物,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结束的过程的一部分。其观点或多或少和托斯丹·范伯伦的观点类似,认为金融资本主义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对比,后者是从商品生产中获利的。
费尔南·布劳岱尔后来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两个较早时期出现过金融资本主义,分别是16世纪的热那亚人和17、18世纪的荷兰人,尽管当时正是它从商业资本主义(commercial capitalism)发展而来。[18]杰奥瓦尼·阿瑞基扩展了布劳岱尔的分析,认为只要商业/工业资本主义扩张的前一个阶段达到稳定的高水平,金融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便是一种反复出现的长期现象。[19]
而到20世纪中叶,工业公司已取代银行系统成为成功的主要经济标志,[20]20世纪后期衍生品和新型银行业务模式的发展[21]迎来了新的(历史上第四次)金融资本主义时期。[22]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金融资本主义这一现阶段的全球化抽象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表现的基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