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遷都
编辑
主条目:平王东迁
前771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3]。宜臼逃至申国,其外公申侯联合曾侯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都城宗周被毁坏,後周平王即位,前770年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成周(雒邑)[4]。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周室衰微
编辑
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女婿周幽王,以恢复外孙周平王的太子地位,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故平王東遷後,周室漸漸衰落。周王室放弃了原本的关中地区(宗周),只有洛邑周边(成周)一小塊王畿,人口則銳減,而且外族狄侵擾頻密,導致周天子失去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中原诸国亦难以自安。
卿士鄭莊公
编辑
主条目:鄭莊公
春秋初期,鄭伯為周王卿士,地位特殊,加上鄭國西連周王室,北靠黃河,處於中原中心,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原諸侯國中比較強的國家。[5]
公元前743年,鄭莊公繼位,在位期間,鄰近的宋國對外的戰爭連連失敗,加上魯國的內亂,齊、魯、鄭的友好,令鄭國日益強大,並經常與周王室發生摩擦。[5]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打算讓虢公掌權,引起鄭莊公不滿,為平息紛爭,平王將王子狐送往鄭國為質子;而鄭莊公亦派子忽往都城雒邑為質子,史稱“周鄭交質”。四月,鄭國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令周鄭關係更趨惡化。
[6]
公元前717年,鄭莊公朝見周桓王,但未獲桓王以禮相代。[7]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莊公领兵抗拒,两军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史称“繻葛之战”。此役鄭軍擊敗王师,周桓王更中箭受傷,事後鄭莊公派人慰問[8]。此事令周王的地位严重下降,僅為名義上之天下共主。而小國為求存,亦不再依附王室,反而選擇附和實力强大的諸侯。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去世[9],鄭國之後因國內變亂而開始衰落[5]。
春秋諸侯
齐桓公称霸
编辑
主条目:齐桓公和葵丘会盟
公元前685年,齐国君主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10],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
公元前656年,以齊桓公率領八國諸侯入侵蔡國,次年再攻打楚國[11],雙方在召陵簽訂召陵之盟[12]。公元前651年再與諸侯舉行葵丘会盟[13],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编辑
齐桓公死后,五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傳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成王称雄一时。
晋文公践土之盟
编辑
主条目:践土之盟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寵信愛姬,废嫡立幼,致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独霸西戎
编辑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秦晋殽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有王官之戰的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
秦穆公任用由余,在西元前623年,吞併了20個戎狄部族,之後其餘20多國也相繼歸附秦,独霸西戎。
秦也獲得周天子承認,並收到金鼓賞賜
春秋各国详细地图
楚庄王问鼎中原
编辑
春秋時代寶鼎,相傳大禹會盟時鑄九鼎代表九州,九鼎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楚国“问鼎”就是意圖奪天下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啟用賢臣孫叔敖兴修水利,改革軍制,国力更为强大,在攻克陆浑戎后,竟陈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 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邲之战),大胜晉国。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晋楚大战与弭兵会盟
编辑
主条目:春秋弭兵会盟
晋楚两大国之间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击垮对方。于是由宋国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华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后,会盟破裂。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很多中原小国都备受到影响,疲惫不堪。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宋国再次出面斡旋,邀请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史稱『向戌弭兵』。
吴越雄霸东南
编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發動柏舉之戰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陵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發動檇李之战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吳王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于夫椒之战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後來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發動越滅吳之戰,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编辑
主条目:三家分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世襲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稱三家分晋。到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战国的分界点。